本标准按照 GB/T1.1—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。
本标准 代 替 GB/T5027—2007《金 属 材 料 薄 板 和 薄 带 塑 性 应 变 比 (r 值)的 测 定》。 与
GB/T5027—2007 相比,主要技术变化如下:
———修改了测量塑性应变水平的规定(见8.5,2007年版8.5);
———删除了8.6和8.7(见2007年版8.6、8.7);
———规定了方法 A,采用公式(5)和公式(6)分别计算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真实塑性应变,并增加两个注(见9.2和2007年版9.2);
———增加了9.3方法 B(见9.3,2007年版9.2)。
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0113:2006《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塑性应变比(r 值)的测定》(英文版)。
本标准与ISO10113:2006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:
———在第1章范围部分增加了适用性内容,以适应我国标准制订要求;
———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,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,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,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“规范性引用文件”中,具体调整如下:
———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 GB/T228.1—2010代替了ISO6892-1;
———替换了表1中脚注a;
———修改了8.5的内容,删除8.6和8.7;
———修改了9.1的内容;
———修改了9.2的内容,规定了方法 A,并增加两个注;
———增加了9.3“方法 B”,采用式(10)和式(11)分别近似计算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真实塑性应变。
为了便于使用,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:
———“本国际标准”一词改为“本标准”;
———为避免悬置段,添加了相应章条编号;
———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;
———删除了国际标准的附录;
———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参考文献,新增引用的中文文献。
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。
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SAC/TC183)归口。
本标准起草单位:武汉钢铁(集团)公司、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、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、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、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、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、鞍山钢铁(集团)公司、首钢总公司。
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李荣锋、凃应宏、李和平、董莉、周崎、徐惟诚、方健、古兵平、苏洪英、王丽英、王萍。
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:
———GB/T5027—1985;GB/T5027—1999;GB/T5027—2007。 |
|